欢迎登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提升服务能力关键在于重点专业建设
发布日期:2014-07-10 10:01   

 

高职院校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职教育的国际品牌,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必须构建一个质量优异、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体系。

进行集团化办学试点,重点专业是突破口

当前,我国正积极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以求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建设,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寻求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有利于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

其实,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重要接口。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立足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敞开高职教育的大门,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为社区居民、在岗职工、转业军人和失地农民等有学习需求的广大公众提供服务,培养满足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重点专业建设中,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商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重心由“偏硬”向“偏软”发展,从关心设备购置、实训基地建设向关心人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使教育、研发、培训、社会服务、生产紧密结合。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专业是载体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有效构建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业”这个载体,使高职教育下接中职教育、上接技术应用型本科,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实现中高职衔接。在中职学校遴选强势专业,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效推动各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建设,从而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

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培养“技术学士”,通过错位发展,在职业院校中完成“应用工程师”培养,使其成为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此外,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还可以深入探索技术硕士、技术博士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大力开展“四个合作”,重点专业是试验田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100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着力解决重点专业建设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产学结合,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100所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与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还是专业建设。以上探索都以专业的集约化、特色化建设为核心,以重点专业建设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可见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目前,要将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继续推向深入,一是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统筹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的各种资源,力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人才培养体制,打造人才培养的“云平台”;二是根据校情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的总思路,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并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三是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重点专业体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品牌,重点专业是名片

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将重点支持国际合作型等专业大力开展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通知明确提出,该类专业应依托地域或行业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国外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我们要抓住用好重点专业的名片效用,加大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意识;全面了解专业人才的规格、定位、需求状况;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建立教师联合培养及互派机制,培养和锻炼专业教师队伍;拓宽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开发国际就业市场,扩大国际化视野,打造高职国际品牌,提升我国高职国际影响力。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为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了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资源,该类大学的运行机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法律约束与民主决策的管理体制、不设入学门槛的招生制度、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制度、独立的教授治学制度、项目化导向的实验实习制度、行业协会主导的资格准入制度、快捷方便的共享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等经验,对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崔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证/社团代码:50001425-7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院2号楼,邮编100037
京ICP备14035175号-1 Copyright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