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青岛农业大学构建多元合作共建机制
发布日期:2014-10-16 16:58   
  青岛农大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校地共建合作模式,使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支持青岛产业发展方面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一是加强校地合作顶层设计。探索创建有利于学校开展有组织化的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的“三级联动”立体化校地合作体制。两次与青岛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了8个合作领域,每一个合作领域都明确了政府的需求、学校的任务和共建的目标,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先后与城阳区、莱西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南市等5区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确定服务方向。与全市各类经营实体签署合作协议58个,开展具体的合作、服务项目。三个层面立体化合作体制的建立,实现了“横到边全覆盖,纵到底到实体”的良好效果。
 
  二是建立政产学研用“多元化”合作路径。根据不同合作主体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多元化合作共建路径。依托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市校共建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创新力量纳入青岛市创新体系,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以来,承担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317项,政府涉农规划20余个;依托学校国家部委培训平台,年培训青岛各类人员7000余人;依托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面向广大农村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和农业技术服务。依据青岛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2004年以来,新建专业36个。采取联合、定向培养等形式,为青岛新兴产业输送急需的专门人才。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工作,与青岛创业大学合作,每年培训1000多人,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青岛市大学生创业明星。鼓励教师创办高科技企业。通过共建教学科研基地、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教师担任专家顾问,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示范等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建立各类合作实体39个。引进高科技企业进驻校园,在校内建立的“海润农大”检测中心,受到高度评价。
 

  三是构建有利于学院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出台社会服务工作统筹规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把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作为一项约束性政策,规定教师在每一个职称阶段都必须参加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推广教授评聘办法,在政策上肯定教师社会服务的贡献,从制度上解决了从事推广工作的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制定政策扶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和物化成果研发,转化成果所获得的主要受益归成果研发者个人和所在团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证/社团代码:50001425-7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院2号楼,邮编100037
京ICP备14035175号-1 Copyright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